共建“广西大蚝遗传育种中心”助推广西大蚝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1-26

      2021年1月20至2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南宁顺利召开并圆满完成。

     会议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广西南洋海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向阳在会议上发言,提案:抓好一个中心两基地助推广西大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案引起了各委员以及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发言期间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同志还特意询问提案的各种细节。本次提案主要围绕共建“广西大蚝遗传育种中心”助推广西大蚝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提出了宝贵建议。

      本次提案主要内容如下: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保持粮食生产稳定意义重大。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近日接受采访表示,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核心逻辑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而种子和耕地就是“两藏”战略的两个要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基础上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史无前例地将种子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唐仁健部长说,推进种业创新,首先要打牢基础,种质资源库就是重要的基础之一。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昨天蓝主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建设一批现代种业基地。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耕地资源极其有限,广西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22位,属地少人多省区之一。所以要在总耕地面积数量上去拓展空间极其有限,成本很高。种子的改良是技术活,良种繁育拓增产的发展空间巨大。广西面朝北部湾,发展海洋牧场前景广阔,支持鼓励引导发展海洋渔业,特别是渔业苗种更是会立竿见影前景可期。

      在广西海洋渔业中,大蚝养殖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西钦州大蚝(学名:香港牡蛎)是广西的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国特色农产品,年产量60万吨,是我区为数不多的百亿级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广西的大蚝养殖主要集中在钦州港区,其次是铁山港、防城港等有淡水河流注入的海区,尤其是钦州大蚝,因水质肥沃,品质优良,享誉国内外,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被国家授予地理标志产品,是广西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

      广西大蚝的养殖目前主要依赖天然蚝苗,80%以上的大蚝苗出自钦州茅尾海,所产苗种同时提供给越南、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养殖。今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养殖无序,城市码头建设等原因导致茅尾海区大蚝天然苗锐减,绝大部分苗农颗粒无收,不仅仅影响养殖户的生计,也直接威胁到大蚝养殖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要求,钦州大蚝作为广西的知名美食,深为全国各地人们喜爱。因此,钦州大蚝的兴衰,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餐桌,也是我们营商环境的体现。

      基于上述原因,我建议:尽快立项支持建立广西大蚝遗传育种研究中心。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支持由钦州市政府与北部湾大学以及相关企业联合共建“广西大蚝遗传育种中心”,由钦州市政府出地、北部湾大学提供技术支撑、企业出资,基本运行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政产学研联合,陆海统筹,建设陆基种苗选育与扩繁设施、池塘保苗标粗基地、海上养殖试验与保种基地,开展大蚝等贝类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的规模化扩繁与示范推广,解决大蚝种业“芯片”的卡脖子问题,将广西大蚝遗传育种中心建成为我区贝类现代种业基地,为广西大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芯”动力。